设计解析
独特的房型,让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设计思路来做设计。简单粗暴的把房子分割成两层,不但压缩了本就不充足的采光,让房子更加压抑,还增加了畸零空间。为了能够不浪费空间,增加储物,我们将层高不规则的缺陷化为优势,通过合理的分区巧妙利用立体空间。
原始建筑面积:87㎡
改造后使用面积:96㎡
居住成员:一家三口
设计费:3W
半包费用:11W
总造价(包含家具电器):50W
进门左侧是西厨、餐区、洗衣机。在城市中本来就被拘束在一座座钢筋水泥里难以接触自然,我们没把露台做成阳光房,而是把原本露台的隔墙用L型观景隔断替代。
正对大门的承重墙柱也在表面铲除打磨后没有刷腻子,直接上涂料,尽量保留了水泥黄沙粗糙的质感。柱体阳角处倒了圆角,防止磕碰,也淡化了直角的锋锐感。
改造后,采光和通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晚上躺在沙发上,真正能体验到白居易所描绘的“夜色向月浅,暗香随风轻”。
餐桌上方的吊灯来自德国中古,承重柱后的水晶灯是20年前结婚时用的了。
为了能够在这一空间中明确感知到空间与材料的原生特点,没有多余隔墙,没有任何吊顶,纵横交错的多条横梁未做额外遮盖修饰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式书橱,同时期的唱机柜,Artdeco的圆茶几,摩登风的餐边柜(现已用作书柜),两个多抽屉高柜。餐桌为新购置来自Norhor,餐椅为捷克Ton和德国Thonet。
在设计之初我们提出,尽可能的保留原始房型的高度与通透感,同时解决进门右侧4米挑高空间的合理使用问题,以及在两个卧室中嵌入足够多的收纳结构。我们把所有非承重部分基本上全部拆除,重新规划。
沙发墙后是两个卧室和卫生间。中间的挑高空间原来下层是卫生间,上层是阁楼。我们将卫生间整体向外推,原来的卫生间区域分上下层分别作为两个卧室的收纳空间,巧妙地解决了衣物收纳的难题。
起居空间中大部分陈设也都是古朴的木质家具,来自于我们夫妻多年的收藏,多为旧时上海的流行样式。
墙上的油画是老爸年轻时画的,年纪比我还要大上一些。
直线为刚,曲线为柔。圆形餐桌、拱形门洞、卫生间弧形穹顶、定制的楼梯扶手,在这套房子的设计中,我们便试图通过线条的变化营造协调、均衡、流动的美感。
客厅角落书柜上的装饰画是一位画家朋友送的,之前一直留着一个鲁迅的摆件,朋友说这幅画里的绿色就是鲁迅故居同款,也是因缘际会吧。
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生活习惯,设计师大胆的将厨房一分为二。中厨架空设置在进门右侧的挑高空间,底下是一个巨大的收纳空间,充分利用空间高度。
墙顶面交接处均做了弧形处理,既有一种柔和的美感,也弱化了墙顶面的边界。天窗内侧直角敲掉,扩大采光范围。
露台上种着一些花花草草,室内与室外联通起来,借景入室。
夜晚可以在这里和爱人吹着风,看着窗外万家灯火抽烟闲聊。露台上的地砖是特别淘来的陶砖,表面质地粗糙,有复古感,但吸水性好,卫生间的话不建议用。
主卧床头。轻盈优美的弧线形楼梯扶手和直角栏杆,刚与柔的结合带来独特的美感。
床头与女儿房的隔墙上,开了一个圆形的小窗,镶了复古的水纹玻璃。两个卧室能够形成空气对流,也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,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。
沿楼梯而上,是主卧的衣帽间。
女儿房过道
角落的兔子灯也是之前自己手工做的,女儿很喜欢,也从老房子带过来了。
卫生间因为拥有3米多的挑高空间,我们将天花设计为弧形穹顶,2.5米高的墙面处做排风。洗漱区用水磨石台面、洞石马赛克等自然材料结合。
整个空间由白色、橙色、蓝色、黄色四种颜色构成,50%的白色为基础色,中彩度的蓝色与高彩度的黄色(铜镜)180度的强烈对比,形成视觉的互补色,顶上的橙色与蓝色形成120度的互补色作为蓝黄之间的过渡,视觉上既有冲击感也有融合感。
最新评论
生活美学研究所
户型不怎么样哦。
136SzkFGRZ
这个户型不知道怎么了看着头晕!呵呵真的!
iEl3i7lNvp
化腐朽为神奇